螳螂拳
歷史:
北螳螂拳相傳為明末清初山東即墨人─王朗所創,至今已有三百餘年,經歷代先賢不斷改良, 已 成 為一個技法豐富多彩,結構嚴謹的優良拳種。
北螳螂祖師王朗習武於嵩山少林寺, 精通當代著名十七家武術,及後忽見一螳螂與一蟬搏 鬥,受到螳螂之動作敏捷、連環穿梭、進退有度及螳臂爪之變化所影響,而啟發出改進自己武技的方法。經他不 斷研究,終領悟出勾、摟、採、打等技法,並融會他之前所習的武學,配合猿猴步法,而創造出 極具特色的北方螳 螂拳術。
北方螳螂自創始以來,歷經數代,輾轉相傳,而發展出各種流派,如七星螳螂、梅花螳螂、太 極螳螂、光/剛猛(光板)螳螂、六合螳螂及摔手螳 螂等。雖然各流派有不同的套路;風格及技法,但因源出一派,故其技均手法細緻精密,迅速而連續地反覆 出擊,長短剛柔兼備,能短促換勁快攻,而勁度威力驚人。
技法特色:
步法: 七星步、猿猴步、八大馬步法
手法: 十二字訣為主(粘、黏、貼、靠、勾、摟、採、掛、刁進、刁打)
打法: 八剛十二柔、八打八不打等
八剛為:「泰山壓頂、迎面直統、順步雙掌、疊肘硬拱、貼門靠壁、硬崩伏底、左右雙棍、摔捋兩分。」
十二柔為:「見剛而回手,入手而偷手,截手而滾手,棍手而漏手,直統而勾手,採手而入手,摟手而進手,磕手而入手,撲手而進手,挑手而入手,開手而疊手,粘手而破手。」
八打為:「一打眉頭雙睛、二打唇上人中、三打穿聰耳門、四打背後骨縫、五打脅內肺腑、六打撩陰高骨、七打鶴膝虎頭、八打破骨千斤。」
八不打為:「一不打太陽為首、二不打正中鎖喉、三不打中心兩壁、四不打兩肋太極、五不打海底撩陰、六不打兩腎對心、七不打尾閭風府、八不打兩耳扇風。」
流傳套路:北螳螂: 羅光玉 先生所傳之螳螂拳系:
(內包括七星螳螂、梅花螳螂、剛猛螳螂 <光班>等) 徒手 –潭腿、工力拳、十四路彈 腿、七勢連拳、躲剛、十八叟、崩步、插捶、 七手拳、黑虎出洞、白猿出洞、白猿偷桃、大架式、小架式、黑虎交叉、大翻車、小翻車、單插花、雙插 花、柔靈掌、柔靈肘、梅花落、梅花手、梅花拳、梅花腿一路、梅花腿二路、力劈拳、摘盔拳、四路奔打、上山虎拳、下山虎拳、大虎雁、中虎雁、小虎雁、連環 錦套、一路摘要、二路摘要、三路摘要、螳螂捕蟬、 白猿登枝、攔截、梅花掌、螳螂出洞、螳螂偷桃、螳螂捶、螳螂手(上)、螳螂手(下)、梅花螳螂手、螳螂連環拳、螳螂扣打、螳螂撲蟬一路、螳螂撲蟬二路 、飛雁掌、落鷹掌、燕子穿林、雙燕穿林、地宮螳螂拳(上)、地宮螳螂拳(下)、分身八肘 (上) 、分身八肘(下)、八肘拳
兵器 –五行單刀、三義刀、六合單刀、燕青單刀、子午梅花刀、五虎群揚棍、五郎棍、六合棍、虎尾三節棍、五虎槍、三義槍、梅花槍(又稱一路梅花槍)、三才劍、子午劍、純陽劍、文武八仙劍、旋風單勾、 六合雙刀、滾螳雙刀、春秋大刀、醉酒地螳單刀、呂布戟、七星盤勾、八卦雙勾、七星雙錘、七星雙鐧
對拆 –五郎捶、六把總拿、燕青破手 (小開門)、十四路彈腿對練、桃化盞、對踢連環腿、偷 截、領拳、三才對劍、串子對練
趙竹溪 先生所傳之螳螂拳系:
(太極螳螂<又名太極梅花螳螂>) 徒 手 –八大馬、截根、崩步、五手捶、單摘梅花、拳中摘要、攔截、地螳螂 、八肘上路、八肘下路、魔雲掌
木人樁法 - 少林 佛樁一零八式
兵器 –梅花雙匕首、奪命扇、試鋒刀、八卦攔門刀、玉環刀、斬馬刀、陰手棍、猴形棍、四門槍、羅家槍、雙頭 槍、穿雲傘 、大掃子、單小掃子、雙小掃子、連環劍、子午劍、駱家劍、虎尾三節棍、太祖雙拐、開山長 斧、呂布戟、青龍偃月刀、七節梅花鞭
對拆 –五郎捶、六把總拿、燕青破手 (小開門)、十四路彈腿對練、桃化盞、對踢連環腿、偷截、領拳、大刀對槍、空手 破大刀、雙拐對棍、斬馬刀進槍、雙匕首進槍、單刀對寶劍
留言
張貼留言